2213-75TSLKTB 原料药中试放大工艺的风险
近年来,用于研发医药工业和农业中活性化合物的成本正显著增加,中国的新药开发速度虽然进展也十分迅猛,但由于新药开发起步较发达国家晚,因此仿制药仍是国内药品开发的主力,据不完全统计,2020 年仿制药仍占中国医药市场近 9 成。作为仿制药的活性药物成分,原料药的生产制造至关重要。原料药的生命周期一般需经历立项、小试研究、中试研究、工艺验证、申报及发补、核查上市、退市共 7 个阶段[1]。其中原料药的中试研究在原料药的生命周期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何减少小试到中试放大过程中的风险是原料药工艺开发人员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原料药中试放大风险概述 原料药中试放大的方法常包括经验放大法、相似放大法、数学模拟法等,目前国内常采用的方法为经验放大法,即通过研发经验逐级放大,从小试实验的圆底烧瓶,到公斤级实验的玻璃反应釜,再到车间的搪玻璃反应釜、不锈钢反应釜等。由于放大后的设备差异、操作时间差异、传热差异、搅拌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会导致中试放大后出现不同的放大风险,这些风险轻微的会影响操作难度,严重的会导致质量问题甚至安全问题。 二、放大中的单元操作风险概述 原料药生产常见的单元操作包括投料反应、物料转移、淬灭、萃取、减压浓缩、过滤、打浆、吸附、重结晶、柱层析、离心、干燥、粉碎、包装及贮存等,文章分别对投料反应、物料转移、萃取、检验浓缩、过滤、离心、干燥、粉碎、包装及贮存过程中常见的放大风险及预防措施进行阐述。 1.投料反应 中试投料反应常需要考虑反应物料、反应运行、反应设备3 个工艺要素。在物料选择方面,中试前应关注物料的安全风险、是否存在包装或贮存导致的吸潮、氧化风险,是否存在稳定性差的风险,根据物料特性选择合适的包装及贮存条件,充分评估物料的有效期。 在反应运行方面,常见的风险包括投料前物料结块、体系残水量或残氧量偏高、投料方式、顺序、速度控制不当、物料沉底、反应时间过长或过短、局部温度超限、搅拌速率设计不当、取样位置设计不当、取样方法设计不当、样品处理不当、取样频次不当、中控标准不当、氮气流速不当、反应压力不当等。在识别反应运行风险时应针对上述情况对小试工艺进行排查确认,避免信息盲区,在中试生产中要有目的的积累数据,尽可能将操作参数量化以指导操作生产。在反应设备方面,对反应釜的匹配应系统全面,反应釜及配套的设施的设备参数常包括反应釜材质、反应釜的额定体积、最小搅拌体积、最小测温体积、搅拌桨类型、温度计的安装位置、示数精度和校验情况、底阀型号和材质、高位槽体积和材质、冷凝器内管材质和冷凝介质、物料管和回流管的材质、真空泵型号、真空表的示数精度和校验情况、流量计型号和精度、控温介质等。对反应设备了解越全面,越利于评估工艺与设备的适配性,减小匹配风险。 2.物料转移 物料转移常存在的中试风险包括放料困难、料液转移距离过远、料液开口转移有毒有害、料液转移流速无法控制或控制不当、料液转移时有固体析出、转移时间过长产品杂质增加、料液转移时发生吸潮、氧化等。从绿色化学的角度出发,液体物料的转移应尽可能采取密闭或管路转移的方式进行,对转移温度或时间有需求的工艺,应在结合小试的研究数据,通过中试明确相关操作参数。
IC697CPX928 哪些储罐要设置联锁?这些联锁要不要接入独立的SIS?
储罐是石化企业的重要设施,储存液态与气态的原料、产品和中间产品。石化储罐存储的物料数量远远大于重大危险源的临界量,潜在风险较大,处于高危状态,一个细节上的差错,可能就会导致灾难性的事故。据统计,储罐的事故率远高于石化企业高温、高压、连续反应的装置事故率。可见储罐是石化企业安全管理的重点。 一、化工储罐联锁设置的三个关键问题 国内外石油化工储罐大都是由于介质外漏引发事故,且极易导致火灾爆炸等损失惨重、代价巨大的事故。以下我们从储罐联锁设置来探讨一下事故预防的基本出发点。到底哪些储罐要设置联锁?这些联锁要不要接入独立的安全仪表系统(SIS)? 1、《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化学品罐区安全管理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14〕86号) (一)根据规范要求设置储罐高低液位报警,采用超高液位自动联锁关闭储罐进料阀门和超低液位自动联锁停止物料输送措施。大型、液化气体及剧毒化学品等重点储罐要设置紧急切断阀。 2、《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 第40号) 第十三条(三)对重大危险源中的毒性气体、剧毒液体和易燃气体等重点设施,设置紧急切断装置;毒性气体的设施,设置泄漏物紧急处置装置。涉及毒性气体、液化气体、剧毒液体的一级或者二级重大危险源,配备独立的安全仪表系统(SIS)。 3、《化工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安监总管三〔2017〕121号) 五、构成一级、二级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罐区未实现紧急切断功能;涉及毒性气体、液化气体、剧毒液体的一级、二级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罐区未配备独立的安全仪表系统。 4、《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GB 50183-2004 6.6.13 天然气凝液储罐及液化石油气储罐应设液位计、温度计、压力表、安全阀,以及高液位报警装置或高液位自动联锁切断进料装置。 5、《石油储备库设计规范》 GB 50737-2011 6.2.3 油罐进油管道控制阀门应采取高高液位自动联锁关闭措施。 6.2.4 油罐宜采取低低液位自动联锁停泵的措施。 11.1.2 每座油罐应设置液位连续测量仪表和高高液位开关、低低液位开关,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2、 连续液位计应具备高液位报警、低液位报警和高高液位联锁关闭油罐进口阀门的功能,低液位报警设定高度(距罐底板)不宜小于2m。 3 、高高液位开关应具备高高液位联锁关闭油罐进口阀门的功能。
2213-75TSLKTB 塔内上升蒸汽的速度和蒸发釜加热量波动对精馏操作的影响
塔内上升蒸汽的速度大小,直接影响着传质效果。一般地说,塔内最大上升蒸汽的速度应比液泛速度小一些。工艺上常选择最大允许孔速度为产生液泛的速度的80%。速度过低会使塔板效率显著下降。影响塔内上升蒸汽速度的主要因素是再沸器的加热量。在釜温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加热量增加,塔内上升蒸汽的速度加大;加热量减少,塔内上升蒸汽的速度减少。应该注意,加热量调节范围过大、过猛,有可能造成液泛或泄漏。 6、回流比的大小对精馏操作的影响 操作中以改变回流比的大小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当塔顶馏分中重组分含量增加时,常采用加大回流比的方法将重组分压下去,以使产品质量合格。当精馏段的轻组分下到提馏段造成塔下部温度降低时,可以用适当减少回流比的办法以使塔下部温度提起来。增加回流比,对从塔顶得到产品的精馏塔来说,可以提高产品质量,但是却要降低塔的生产能力,增加水、电、汽的消耗。回流比过大,将会造成塔内物料的循环量过大,甚至能导致液泛,破坏塔的正常操作。 7、塔顶冷剂量的大小对精馏操作的影响 对采用内回流操作的塔,其冷剂量的大小,对精馏操作的影响比较显著;同时也是影响回流量波动的主要因素。对于采用外回流的塔,同样会由于冷剂量的波动,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精馏塔的操作。例如,冷剂量减少,将使冷凝器的作用变差,冷凝液量减少,而在塔顶产品的液相采出量作定值调节时,回流量势必减少。假如冷凝器还有过冷作用(即通常所称的冷凝冷却器)时,则冷剂量的减少,还会引起回流液温度的升高。这些都会使精馏塔的顶温升高,塔顶产品中重组分含量增多,质量下降。 8、塔顶采出量的大小对精馏操作的影响 塔顶采出量的大小和该塔进料量的大小有着相互对应关系,进料量增大,采出量应增大。众所周知,采出量只有随进料量变化时,才能保持塔内固定的回流比,维持塔的正常操作,否则将会破坏塔内的气液平衡。例如,当进料量不变时,对采用内回流的塔,若塔顶采出量增大,则回流比势必减少,引起各板上的回流液量减少,气液接触不好,传质效率下降;同时操作压力也将下降,各板上的气液相组成发生变化。结果是重组分被带到塔顶,塔顶产品的质量不合格。在强制回流的操作中,如果进料量不变,塔顶采出量突然增大,则易造成回流液槽抽空。回流液一中断,顶温就升高,这同样也会影响塔顶产品质量下降。如果进料量加大,但塔顶采出量不变,其后果是回流比增大,塔内物料增多,上升蒸汽速度增大,塔顶与塔釜的压差增大,严重时会引起液泛。 9、塔底采出量的大小对精馏操作的影响 在精馏塔的操作中,需要维护塔顶和塔釜的产品稳定,保留精馏装置的物料平衡是蒸馏塔稳态操作的必要条件,通常由塔釜液位来控制精馏塔的物料平衡。塔釜保持稳定的液面,是维持釜温恒定的首要条件。塔釜液面的变化,又主要决定于塔底采出量的大小。当塔底采出量过大时,会造成塔釜液面降低或抽空,这将使通过再沸器的釜液循环量减少,从而导致传热不好,轻组分蒸不出去,塔顶、塔底的产品均不合格。如果是使用列管式再沸器,由于循环液量太小,使釜液经过上半部列管时形成过热气体,表现为挥发管的气体温度较高,而釜温却较低。如果塔底采出量过小,将会造成塔釜液面过高(严重时,会超过挥发管甚至于淹塔),增加了釜液循环的阻力,同样造成传热不好,釜温下降。特别应指出,对于易聚合的物料,釜液面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停留时间加长,增加聚合的可能性。另外,维持一定的釜液面还起着液封的作用,以确保安全生产。 10、辅助设备对精馏操作的影响 精馏操作离不开塔底再沸器、塔顶冷凝器和输送泵等。在正常生产中这些设备的运转状况均应满足精馏塔操作的要求,否则将使精馏塔的生产能力受到限制,严重时,会使整个操作过程无法进行下去。例如,再沸器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因某些不饱和烃的聚合,而堵塞列管,使传热面积减小,造成塔的生产能力下降甚至于被迫停车。塔顶冷凝器同样会由于使用的水质不好、列管结垢而降低冷凝效率,使塔的生产能力下降,无法执行正常的工艺条件。当正常的生产工艺受到破坏时,不仅要从精馏塔的工艺过程去找原因,也应把辅助设备的状况考虑进去。
RET670 1MRKO04816-AC批量建造优势突显!广船国际同日交付2艘新船
4月29日,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广船国际联合中船贸易为H-LINE航运公司建造的7000车LNG双燃料汽车运输船首制船“GLOVIS SOLAR”号(船号21110055),以及为中船租赁和地中海航运集团建造的16000TEU集装箱船5号船“MSC QUITTERIE(MSC 奎特丽)”号(船号21110022)同日举行命名交船仪式。 据悉,此次命名交付的两艘船舶均为广船国际近年承接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兼具绿色、环保、高效的特点,体现了广船国际在产品结构调整和市场开拓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广船国际自2021年开始承接大型集装箱船和双燃料汽车运输船订单以来,通过大力推进精益管理,形成了批量承接订单并连续建造的优势,在这两型船建造领域实现了从“无”到“优”的跨越式发展。 “GLOVIS SOLAR”号交付后将租赁给韩国现代集团旗下专业物流公司Glovis运营,是广船国际与韩国船东合作的首个项目。 该船总长200米,型宽38米,设计吃水8.6米,设计航速19节,共设12层车辆甲板,其中4层为可升降式活动甲板,可根据不同车辆货物装载需求,装载7000辆家用汽车。 该船采用天然气(LNG)/燃油双燃料推进系统设计,可在3种燃料模式下航行,采取减阻防污漆等各类节能措施,EEDI(能效营运指标)满足国际海事组织第二阶段(phaseⅡ)要求,是一艘绿色、环保、高效的汽车运输船。 为适应汽车市场需求,该船还满足电动汽车的装载要求,是全球首型满足韩国船级社(KR)电动车入级符号AFP-C(EV)要求的汽车运输船。全船车库区域实现了高清彩色摄像头无死角覆盖,并配备了完善的消防安全系统,大大提高了电动汽车运输安全性,为新能源汽车运输提供了中国解决方案。 在该船建造过程中,广船国际充分发挥大项目制优势,项目参建团队在公司PCTC生产技术委员会的带领下,深入总结运用华南首个双燃料汽车运输船项目的建造经验,实现了工艺流程的优化和主线工程的高效推进,船坞、码头、试航等主建造周期均刷新了广船国际同类船最短周期纪录,最终实现了提前30天完工交付。
RET670 扬子三井交付Chellaram第二艘63200吨散货船
4月30日,扬子江船业集团扬子三井造船为Chellaram船东建造的第二艘63200DWT散货船“DARYA NITYA”轮(挂马绍尔群岛旗),解缆离开船厂码头,交付投入船东公司运营,开启首航。 4月29日,扬子三井造船与船东Chellaram共同为新船举行了隆重的命名仪式。教母Preeti Amalia D’Costa女士,Chellaram印度公司总经理 Sheriff D’Costa先生、香港公司高级船舶经理Arun Kumar先生、上海公司技术经理俞海港先生、上海公司机务助理王路波先生、现场办经理Debabrata Ghosh先生,DNV江阴站经理史勇林先生,三井物产井上泰輔先生、金井隆幸先生、曾炤佳先生、田野先生,扬子江船业集团副总经理兼扬子三井总经理宋书明先生,扬子三井CFO石丸雄次先生、COO田村光路先生、副总经理陈国强先生及总经理助理中尾慎一先生以及各合作方、员工等代表参加了命名交船仪式。 扬子三井代表宋书明先生表示:“本船是扬子三井为 Chellaram 建造的第 2 艘全新设计的Ultramax散货船。衷心感谢 Chellaram 的支持和帮助,感谢 Ghosh 先生及其优秀的船东监造组,感谢 DNV胡先生及其团队的专业和专注投入;感谢三井物产东京和香港长期以来的支持;也感谢扬子三井每一个为本船建造做出贡献的员工,很荣幸能与你们共事。扬子三井一直在努力,通过与各方开放的沟通和相互支持,不断提升安全、质量、客户满意度和YAMIC品牌竞争力,为我们尊敬的客户建造更多更安全、绿色、性能更好的船舶。我们致力于成为最安全、最专业的绿色船舶建造方。” Chellaram代表Sheriff D’Costa先生表示:“我谨代表我们尊贵的主席Lal Chellaram先生,向每一位为建造这艘优质船舶作出无私贡献的人表示感谢。从船厂管理层和工人、到我们的合作伙伴Mitsui & Co、DNV船级社,以及由Ghosh先生带领的优秀的监造团队,该项目的成功,每一方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Chellaram Shipping,我们将“绿色航运”放在首位,坚定致力于环境可持续发展。对本船优秀的燃油效率、环保性能,以及其采用的前置导管、舵球、低阻力油漆等节能技术感到非常满意。作为我们船队的第24艘新船,我们热烈地欢迎她加入。” 教母Preeti Amalia D’Costa女士命名该船为“DARYA NITYA”轮,并掷香槟礼。鞭炮、礼花齐响,汽笛共鸣,龙狮共舞。祝福新船、随船船员航行平安,为建造方带来荣誉,为船东带来好运与财富。 驾驶室内,船长Jasraj Singh先生、轮机长Parmit Sharma先生举行了印度传统祈福仪式,保佑新船受印度神庇护。 “DARYA NITYA”轮入DNV船级社,该船于2023年6月29日开工,2023年12月10日上船台搭载,2024年2月28日下水,4月16日顺利完成试航,建造周期约10个月。
PPD103-803-10-150000 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开展首次海试
5月1日8时许, 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从上海江南造船厂码头解缆启航,赴相关海域开展首次航行试验 。 根据航母建造工程进展,这次海试主要检测验证福建舰动力、电力等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自2022年6月下水以来,福建舰建造工作按计划稳步推进,顺利完成系泊试验和装设备调试,具备出海进行试验的技术条件。 福建舰,舷号“18”,是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是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于2022年6月下水。 据军事专家张军社介绍,航母的建造和使用有以下几个阶段: ■ 航母建造完成后进入舾装阶段。 ■ 在港口码头上进行系泊试验,测试静态下航母动力系统、武器装备系统等各系统运转情况,系统之间有没相互干扰;系泊试验主要是由工厂来进行。 ■ 海试阶段,主要由海军官兵和工厂人员共同完成,在真实的海况下进行,甚至要经历一些大风大雨等高速、机动的情况。 ■ 等海试期间发现的问题解决,下一步便正式交付海军使用。
CRAFT 012-92599-53 一船下水一船铺底!大连中远海运重工多用途纸浆船同日双节点
4月30日,大连中远海运重工系列77000吨多用途纸浆船N1117成功下水,该系列实现一船下水、一船铺底两大节点。 4月30日上午,系列77000吨多用途纸浆船第7条船 N1117项目开始拖移下水。建造过程中,项目管理部积极响应公司部署,优化建造线表,缩短船台周期。在上船台之初,项目组积极策划,分析生产主线,与工区共同研讨,制定了详尽的生产计划。在建造过程中,提前预测,及时规避问题,紧张有序的实施每一项计划。拖移前,项目完成所有分段完工报验、舱室完整性交验及密性交验、轴桨舵工程、系统密性交验及生活区房间内装工程,船台总周期较前序船进一步缩减,圆满达到预期目标。 同日下午,系列77000吨多用途纸浆船N1119完成船台铺底,该船是77000系列第9条船。 77000吨多用途纸浆船总长225米、型宽32.26米、型深21米,设计航速15节,续航25000海里。该船为拥有箱型货舱、全球航线的多用途船。除可运输纸浆外,还可装运谷物、铁矿石、钢卷筒等散装货物以及火车、风电设备、大型机械设备等大件货,也可以装载集装箱、新能源汽车及部分危险品,同时舱口盖可装运集装箱和大型货物,具有较强的适货性,船舶运营的经济性进一步提升。
PM861AK02 开局良好!马士基营收复苏上调全年预期
5月2日,A.P.穆勒-马士基(马士基)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因码头业务的良好表现,以及需求增加和持续的红海危机的双重影响,公司业绩表现符合预期,与2023年第四季度相比,营收复苏强劲。因预计当前市场环境将持续至下半年,马士基上调全年财务预期范围下线,现预计实际息税前利润(Underlying EBIT)为-20亿至0亿美元。 A.P.穆勒-马士基首席执行官柯文胜(Vincent Clerc)表示:“今年开局良好,第一季度的表现正如预期。需求走势趋向于此前财务预期中市场增长的上线,红海地区问题依旧存在,因而第一季度的业绩与上一季度相比实现复苏。我们预计这些市场情况在今年大部分时间会持续存在,所以未来几个季度的前景也更加明朗。然而,由于今明两年交付的新船数量较多,我们预计这将抵消以上因素带来的正向影响,令海运市场再次承受压力。因此,我们将继续进行成本控制,以降低海运业务受阻带来的额外成本,并提升物流与服务业务的利润。基于公司强大的价值主张,控制成本对于支持客户应对持续的市场波动并建立更具韧性的业务至关重要。” 今年第一季度,马士基实现营业收入123.55亿美元,低于去年同期的142.07亿美元;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为15.90亿美元,低于去年同期的39.69亿美元;息税前利润(EBIT)为1.77亿美元,低于去年同期的23.26亿美元;净利润为2.08亿美元,低于去年同期的23.23亿美元。 其中,海运业务方面,受到红海地区形势的影响,市场运价和成本因供应链受阻而升高。高货量、高舱位利用率和持续的成本控制确保了海运业务与上一季度相比实现业绩提升。马士基海运业务一季度营业收入80.09亿美元,低于去年同期的的98.73亿美元;EBITDA为9.56亿美元,低于去年同期的33.52亿美元;EBIT为-1.61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为19.69亿元。 物流与服务业务方面,货量显著增长,但由于一些仓库利用率过低,以及在北美陆运业务中履行新客户合同的短期挑战,利润尚未令人满意。马士基物流与服务业务一季度营业收入35.04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34.71亿美元;EBITDA为2.66亿美元,低于去年同期3.16亿美元;EBIT为5400万美元,低于去年同期1.35亿美元。 码头业务方面,新的一年货量大幅增长,业绩表现强劲。强有力的成本管理和高效能助力提升利润。马士基码头业务一季度营业收入9.99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8.76亿美元;EBITDA为3.48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2.91亿美元;EBIT为3.00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2.07亿美元。 马士基继续优化投资组合,专注于端到端物流服务,对拖轮公司施维策(Svitzer)进行了拆分。该举措已在4月26日举办的特别股东大会上获得批准,并于4月30日完成。施维策集团(Svitzer Group A/S)现已在纳斯达克哥本哈根证券交易所上市。 基于强劲的市场需求,马士基上调全年财务预期范围下线,2024年全球集装箱货量增长预计接近2.5%至4.5%的上线,A.P.穆勒-马士基将保持与市场同步增长。此外,预计红海/亚丁湾局势将持续到今年下半年。运力过剩仍然是一个挑战且终会到来,但影响会有所延迟。 马士基预计,2024年全年EBITDA为40-60亿美元,EBIT为亏损20亿美元-0亿美元。自由现金流(FCF) 为-20亿美元。2023至2024年预计资本支出为80-90亿美元,2024至2025年预计资本支出为90-100亿美元。
3BHB045647R0001 新扬子造船为Evalend建造首制40000吨散货船交付离厂
4月30日上午9时30分,扬子江船业集团新扬子造船为希腊Evalend船东建造的首制40000DWT散货船——“HARMONY”轮,解缆离开船厂码头,交付投入运营,开启首航。 40000DWT散货船“HARMONY”轮为扬子江船业集团为希腊Evalend船东建造的4艘系列船中的首制船,采用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最新一代绿色海豚型设计,船舶总长176.97米,型宽31.99米,型深15米,最大吃水10.8米。该船满足HCSR、EEDI-3等最新规范要求,船艏采用S-Bow,船尾安装节能导管和毂帽鳍,载重量及油耗指标优异,投入营运后CII可望获得A级评级,提供了应对欧洲日益高涨的碳税的良好解决方案。该船货舱开口宽度达到27米,舱容大、无死角,可载运各类危险品。船体满足芬兰瑞典ICE-1C冰区加强要求,可全年航行于波罗的海。 该船于2023年6月底开工建造。在Evalend船东项目监造组、LR船级社现场验船师、船厂上下等各方的专业、通力合作和相互成就下顺利建造完工。 4月29日,Evalend船东代表Andreas Ploumis先生与扬子江船业集团副总经理兼新扬子造船总经理杜成忠先生分别代表双方签署“HARMONY”轮交船文件,集团副总经理吉宏飞先生携集团经营团队相关代表出席见证。船东对本船的各项性能,尤其是风浪中航速表现非常满意。新船的投入运营将有助于船东对现有灵便型船型的逐渐更新换代,提升船队运营效率。
5SHY3545L0014 DNV《中国能源转型展望》报告发布会暨“双碳驱动中国能源转型论坛”成功举办
从左至右: 中国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金之钧、挪威驻中国大使白思娜,DNV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艾瑞民(Remi Eriksen) 4月23日,DNV和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携手主办的《DNV中国能源转型展望》发布会暨双碳驱动中国能源转型论坛在京成功举行。DNV发布了《2024中国能源转型展望》英文版研究报告并介绍了主要研究成果。来自中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企业家在论坛上通过主题演讲及圆桌讨论,就中国能源转型的机遇与挑战、政策与战略、氢能等议题进行了精彩地分享与热烈地讨论。 能源转型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措施, DNV拥有全球领先的能源转型研究团队,基于独立开发的模型,已连续七年发布了《DNV全球能源转型展望》研究系列报告,对世界能源未来发展的关键性的变化与趋势进行预测与分析,成为全球众多组织制定战略与决策的参考与支撑。中国能源转型进程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DNV首次发布聚焦中国能源转型展望的独立研究报告,面向全球分享中国能源转型所涉及的战略与政策、需求与供应、投资和技术等方面的进展、成效及发展趋势。 发布会与论坛由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杨雷主持。DNV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艾瑞民(Remi Eriksen)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金之钧分别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挪威驻中国大使白思娜受邀在开幕式致辞,DNV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海事总经理科莱(Norbert Kray)代表主办方发表了闭幕致辞。 中国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与白思娜,金之钧和艾瑞民共同为《DNV中国能源转型展望》启动发布。DNV能源转型展望项目总监Sverre Alvik及能源系统部中国区可再生能源项目发展团队负责人马耀联合介绍了《2024中国能源转型展望》主要研究成果。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杨富强发表了题为“中国能源转型的机遇与挑战”的主题演讲。以“政策与战略”为主题的专家圆桌讨论由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朱兴珊主持,中国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所副所长张有生、丹麦能源署高级专家单国瑞、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院长王震、中国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船舶绿色技术中心主任李坤和DNV能源系统首席执行官Ditlev Engel等专家参与了讨论与分享。 以“氢能的机遇及挑战”为主题的专家圆桌讨论由DNV集团高级副总裁Ulrike Haugen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丽丽、中国产业促进会副会长兼氢能专委会会长魏锁、清华工研院副院长朱德权、鞍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孟劲松、DNV能源系统部亚太区总经理Brice Le Gallo等专家参与了讨论与分享